今年二代粘蟲見蟲區域廣、面積大、高密度點多、殘蟲量高,近期東北、華北、黃淮部分地區出現二代成蟲誘蛾高峰;今年北方玉米、水稻等粘蟲寄主作物種植面積大,且7月下旬至8月上旬華北、東北、黃淮、西南等地降水偏多,有利于三代粘蟲的發生為害。預計三代粘蟲發生面積約6000萬畝,其中,東北、華北大部偏重至大發生,黃淮、西南、西北地區中等發生;大部地區三代幼蟲發生為害盛期在7月下旬未至8月中旬。
一、二代粘蟲殘蟲量高,蟲源基數高于上年和常年
二代粘蟲在東北、華北、黃淮、西南、西北地區普遍發生,見蟲面積6316萬畝,稍低于2012年的6495萬畝,比2001-2011年平均值高80%。黑龍江東南部、吉林中西部、遼寧西部、北京和天津大部、山東北部和西南部、陜西關中、甘肅隴中、寧夏西部、四川盆周山區、貴州中北部、云南東部、湖南東部、廣西北部等地出現高密度種群危害。調查各地防治后各作物田加權平均殘蟲量,云南達18頭,黑龍江5頭,內蒙古為2.6頭,河北、山西、寧夏、四川、貴州1頭多,其他各省不足1頭,各地蟲量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全國二代粘蟲發生情況統計表
省份
|
有蟲面積(萬畝)
|
防治面積(萬畝)
|
谷麥田
平均蟲量(頭/m2)
|
谷麥田
最高蟲量(頭/m2)
|
玉米高粱田平均蟲量(頭/百株)
|
玉米高粱田最高蟲量(頭/百株)
|
各類型田加權平均殘蟲量(頭/m2)
|
黑龍江
|
650
|
400
|
—
|
—
|
—
|
—
|
5.0
|
吉林
|
277
|
205
|
—
|
—
|
7.0
|
261
|
0.3
|
遼寧
|
876
|
285
|
—
|
—
|
150.0
|
800
|
0.5
|
內蒙古
|
1571
|
681
|
13.0
|
70.0
|
19.0
|
245
|
2.6
|
北京
|
61
|
60
|
34.1
|
285.0
|
2.2
|
120
|
0.6
|
天津
|
69
|
23
|
2.0
|
13.0
|
32.0
|
500
|
0.2
|
河北
|
423
|
231
|
20.0
|
800.0
|
30.0
|
1200
|
1.3
|
山西
|
572
|
292
|
15.0
|
30.0
|
40.0
|
3100
|
1.4
|
山東
|
440
|
370
|
45.4
|
700.0
|
31.5
|
1100
|
0.6
|
河南
|
329
|
376
|
—
|
—
|
4.3
|
112
|
0.8
|
陜西
|
512
|
280
|
—
|
—
|
3.5
|
70
|
0.3
|
甘肅
|
81
|
59
|
—
|
—
|
—
|
—
|
0.03
|
寧夏
|
60
|
39
|
8.5
|
—
|
1.4
|
—
|
1.2
|
四川
|
100
|
99
|
185.0
|
1250.0
|
222.0
|
1350.0
|
1.4
|
貴州
|
105
|
95
|
60.0
|
3000.0
|
350.0
|
4500.0
|
1.5
|
云南
|
176
|
63
|
5.0
|
84.0
|
70
|
21500.0
|
18.0
|
重慶
|
1
|
1
|
—
|
—
|
—
|
—
|
|
廣西
|
9
|
6
|
—
|
—
|
—
|
—
|
|
湖南
|
4
|
8
|
—
|
—
|
—
|
—
|
|
合計
|
6316
|
3573
|
—
|
—
|
—
|
—
|
2.14(平均)
|
全國加權平均殘蟲密度為每平方米2.14頭,分別比上年和2001-2011年平均值增加60%和38%;總蟲量比上年和2001-2011年平均值分別增加56%和147%。
二、近期多地出現二代成蟲高峰
7月中旬以來,各地陸續進入二代成蟲羽化盛期,華北、東北、黃淮多地出現誘蛾高峰,東北大部地區已經查見三代卵和低齡幼蟲。截至7月24日,各監測點地面測報燈二代成蟲累計誘蛾量,河北定州、正定、安新、大名分別為1824頭、472頭、428頭、427頭;北京順義為886頭;河南孟州、汝州、濟源分別為350頭、288頭、91頭;山東汶上、菏澤、濰坊、東阿均超過200頭;遼寧彰武、黑山、康平分別為191頭、107頭和79頭;楊樹枝把(10個)累計誘蛾量,遼寧彰武為975頭;內蒙古開魯為777頭,通遼、赤峰其他監測點多為百頭左右;北京平谷、密云分別為65頭、38頭;吉林梅河口、東遼分別為37頭、22頭。二代粘蟲重發的云南、貴州、湖南等地監測點目前累計誘蛾量較低,多在十多頭至幾十頭。
另據中國農科院植保所雷達監測點高空探照燈誘測,二代成蟲誘蛾量顯著高于常年和上年同期。其中,北京延慶7月18日、19日單晚誘蛾量分別為8565頭、21254頭;7月中旬累計誘蛾量36176頭,是上年同期的2.1倍。山東長島截至7月25日二代成蟲累計誘蛾4241頭,是上年同期的4.1倍;且雌蟲多于雄蟲,卵巢發育級別較低,適合遠距離遷飛和危害。
三、北方玉米主產區局部已見三代卵和幼蟲
近日東北和華北多省局部見三代卵和幼蟲。吉林輝南縣7月25日玉米田見卵塊,卵粒63-115粒。遼寧彰武一谷子田平均卵塊數為每平方米0.06塊,卵塊平均卵粒52粒。內蒙古赤峰谷子田百株有卵4-5塊,玉米、高粱田百株有卵3-4塊,卵粒數為40-50粒;寧城縣見低齡幼蟲。河北遵化7月24日在一春玉米田塊查見2頭1齡幼蟲。天津薊縣、寶坻部分雜草茂密的夏玉米田見低齡幼蟲,百株蟲量為0.5-1.5頭,被害株率為0.5%。其他地區尚未查見卵和幼蟲。
四、寄主和天氣條件對粘蟲發生有利
今年東北、華北、黃淮等主產區玉米種植面積大、長勢好,目前北方春玉米多處于抽雄期,寄主營養條件和田間生態條件適宜三代粘蟲的發生為害。據國家氣象中心預測,未來十天,華北中南部、內蒙古東北部、東北地區、黃淮、四川盆地北部和西部及云南等地多降雨,對粘蟲降落、產卵和危害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