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帶著對家庭農場的興趣與困惑,筆者調查了在全國率先進行家庭農場系列化探索的安徽省郎溪縣。郎溪縣位于南京、蕪湖、馬鞍山等城市交叉輻射之地,隨著農民的大量進城,田地閑置現象嚴重。因此,長期以來,當地政府十分重視發展家庭農場,以“農”富農,以解決誰來種田、如何種好田的大問題。
一、如何正確理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在對郎溪縣家庭農場的考察中筆者發現,“適度規模經營”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學范疇,更是一個社會學范疇,涉及到城鄉發展對比和人口轉移等多個方面。筆者認為,如果某個農戶經營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使其人均純收入與附近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對等時,這樣的規模經營就是“適度規模經營”。因為只有這樣,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機會成本才足以大到抵消其在城鎮就業的利益回報,才能讓農業經營能手安心地留在農村。
其實,讓農業經營能手留在農村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并不矛盾,而且,農業經營能手要想得到適度規模的土地,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只有一定數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鎮,才能保證土地向農業經營能手集中。另一方面,也只有農業經營能手才能首先使其人均純收入與附近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對等,達到適度規模經營的水平。
“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是新時期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也是政府最關心的問題,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讓農業經營能手留在農村,不僅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問題,還能解決“如何種好地”的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適度規模”不等于“大規模”。由于我國農業勞動力眾多,現階段相當數量的農業勞動力還應留在農村從事農業,農業“大規模”經營不符合中國國情。因此,單純從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去追求“最佳規模”,最終會得出農業經營的模式應朝著 “大規模”的方向發展,這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學者們普遍認為,所謂“適度規模”,是相對于不同地方的“適度”。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并沒有給出答案。就像說“這件事要做好”,但如何做好只給出了部分原則性的要求,卻沒有給出評判標準。確實,平原地區的“適度規模”肯定規模較大,但我們并不能因此得出結論:平原地區一定要搞“大規模”農業。由于發達國家大規模農業的弊端越來越明顯,而且中國的農業勞動力眾多,因此即使在平原地區政府也不要盲目鼓勵“大規模”農業。與此相對應,山區的“適度規模”難度較大,但我們也不能不搞“適度規模”,相反,必須大力推進山區的特色“適度規模”經營,才能讓山區的農業產業也留得住能人,山區的農業才有希望。
二、郎溪縣家庭農場適度規模化的成功做法與問題
郎溪縣家庭農場以適度規模經營為方向進行了長期摸索,在土地流轉、登記注冊、融資機制、產業化經營、農場協會與農場合作社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的措施方面進行了全方位實踐。他們的成功探索告訴我們: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可以有效地解決誰種地、如何種好地的問題,可以確保土地經營者得到與城鎮居民對等的收益,更加積極地運用新品種、新技術,能更好地根據市場需求進行適合自身的多樣化農業生產,對分散的小面積農戶生產有較大的示范、引導作用。
從2001年6月第一家家庭農場“綠豐家庭農場”算起,郎溪縣家庭農場已發展了近十二年,呈現出了一派繁榮景象。據今年3月的調查,全縣554戶家庭農場經營土地129196畝,平均223畝/戶,其中自有土地占3%,租賃流轉土地占97%。從經營收入上看,據對2012年216個家庭農場調查,人均純收入28910元,是當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倍,與附近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對等。
在對郎溪縣家庭農場的考察中,筆者發現,目前家庭農場面臨的問題也很多,主要表現在經營主體地位和權利不能被普遍確認、農業基礎設施較差、土地流轉不規范、與耕地相關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融資渠道不暢、生產經營管理粗放以及農業保險范圍太小等。
三、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發展的軟環境優化對策建議
歸納主要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如下政策措施建議:
(一)規范土地流轉細則。要加強土地流轉政策的制定和管理,引導農民按照統一標準文本簽定流轉合同,消除農民隨意流轉土地造成的不穩定現象。
(二)實行準入制。建立注冊登記制度,使家庭農場成為具有法人資格的市場主體。家庭農場經營者必須自行經營受讓的流轉土地,不得將所受土地二次轉包他人經營,成為土地的經營者。
(三)讓惠農政策真正惠農。要讓各項惠農補貼直接補給實際經營者,而不被原來的承包者截留,以加快家庭農場的原始積累和基礎設施建設。
(四)創新金融服務機制。要將條件較好的村鎮銀行納入專業金融系統,并制定優惠政策。此外,要積極探索資金互助和貸款擔保互助等家庭農場互助模式。
(五)加強現代農場主培育。要強化管理培訓,讓他們能夠既懂生產又會經營主,做到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重點突出成本核算、生產記錄等。
(六)完善農業保險體系。主要是針對現有的農業保險問題較多,保險范圍不能覆蓋農業生產的主要領域,災后履約方面存在歧視農民的現象。
(七)加強品牌創建。以家庭農場協會形式統一進行品牌創建和“三品一標”認證,在遵守規則的情況下,免費讓家庭農場使用,做到全縣統一品牌、統一認證、統一管理、合力做強。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