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榮認為,近年來我國氮肥工業在發展與變化中出現了一些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一是產能增速過快,造成產能嚴重過剩;二是產能向內蒙、新疆等資源地區轉移,生產與消費地背離,水資源、運輸等矛盾將更加凸顯;三是氮肥的低利用率和高環境風險,氮肥產品的技術和服務轉型升級更加迫切。
新增產能更具規模
據氮肥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09-2012年,我國新投產的合成氨產能達1020萬噸,有69%的產能為單系列在3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合成氨裝置。目前我國合成氨裝置單套規模在30萬噸及以上的裝置已達41套,這些裝置產能合計達1630 萬噸,占合成氨總產能的21.4%;新建的尿素產能為1600萬噸,有60%的新增產能為單套規模在50萬噸及以上的尿素裝置。尿素裝置單套規模在50萬噸及以上的裝置已達34套,這些裝置產能合計達2269萬噸,占尿素總產能的34%。到2012年底,我國氮肥生產企業減少至392家,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大企業和大型企業集團已成為行業骨干力量。其中合成氨、尿素、碳銨、氯化銨、硝酸銨前十名企業產量分別占其總產量的29.9%、38.2%、25.2%、60.7.%和64.8%。
目前我國已形成20個具有百萬噸級以上規模的尿素生產基地,其產能合計5530萬噸,占我國尿素總產能(7757萬噸)的71%,有效提升了我國氮肥行業水平和競爭能力。這些企業走出了一條創新發展、高端發展、差異化發展的新路子,已成為引領行業實現氮肥強國的主力軍。
新增產能向西部傾斜
當前氮肥行業產業轉型雖然己經取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但是新增產能的控制問題卻一直未能有效解決,尿素、硝酸銨、氯化銨等氮肥產品產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過剩。到“十二五”末期,全國尿素產能可能突破9000萬噸,而市場需求為6500萬噸左右(其中工業需求2000萬噸,農業需求量約4500萬噸),屆時尿素產能過剩達2500萬噸。目前氮肥正進入了產能集中釋放期,市場調節將更加困難,在目前產能過剩的條件下市場任何短暫的利好都會被巨大的后備產能所吞噬。
隨著國家“上大壓小”,氮肥向資源地轉移的產業政策的實施,內蒙、新疆、山西等地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陸續建設了一批大型先進氮肥生產裝置。到2012年底,上述三省區尿素產能1495萬噸(當地需求約500萬噸),2013年至2015年三年間還將有1554萬噸產能陸續投產。預計到“十二五”末,這三省區產能將超過 3000萬噸,而中東部糧棉產區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氮肥產能退出。
氮肥(fei)(fei)產(chan)業(ye)(ye)(ye)向西(xi)部資(zi)源地轉(zhuan)移導致(zhi)氮肥(fei)(fei)生(sheng)產(chan)與(yu)消(xiao)費地背離(li),今后運輸越來越成(cheng)(cheng)(cheng)為(wei)保障供應和(he)穩定氮肥(fei)(fei)市場的(de)關鍵因素(su),氮肥(fei)(fei)市場供應格(ge)局和(he)企業(ye)(ye)(ye)營(ying)銷(xiao)模式(shi)將發生(sheng)很大(da)改變。近幾年,隨著國家(jia)優(you)惠政策的(de)逐步調整(zheng),合成(cheng)(cheng)(cheng)氨電價上(shang)漲60%,氣價上(shang)漲80%(國家(jia)正在醞釀(niang)新一輪上(shang)漲),鐵路運價每(mei)噸千(qian)公里增(zeng)(zeng)加至49元(yuan),運輸成(cheng)(cheng)(cheng)本的(de)增(zeng)(zeng)加對企業(ye)(ye)(ye)提出了更高(gao)的(de)要求。據調查,大(da)型煤頭企業(ye)(ye)(ye)和(he)大(da)型氣頭企業(ye)(ye)(ye)2012年尿素(su)成(cheng)(cheng)(cheng)本比(bi)2010年增(zeng)(zeng)長(chang) 200-250元(yuan)/噸,氮肥(fei)(fei)已(yi)進入高(gao)成(cheng)(cheng)(cheng)本時代(dai)。化(hua)肥(fei)(fei)作(zuo)為(wei)重要的(de)農資(zi)產(chan)品,其(qi)生(sheng)產(chan)成(cheng)(cheng)(cheng)本不可能完全順價轉(zhuan)移給下游,生(sheng)產(chan)企業(ye)(ye)(ye)必須通過結(jie)構調整(zheng)、科(ke)學(xue)管(guan)理、技術創新、節(jie)能減排實現節(jie)本增(zeng)(zeng)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