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價差擴大關稅門檻過低
夏糧(liang)收獲即將結束,有望(wang)再獲豐(feng)收。然而,包括糧(liang)食在內(nei)的大宗(zong)農(nong)產(chan)品今年以來仍保持(chi)凈(jing)進口態勢,國內(nei)農(nong)產(chan)品生(sheng)產(chan)和糧(liang)食安全面臨挑(tiao)戰。
記者從農業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了解到,近年來,在大豆、棉花、植物油進口繼續保持高位,食糖、乳制品凈進口大幅增加的同時,三大主要糧食作物全部轉為凈進口。盡(jin)管糧(liang)食特(te)別是大(da)米和小麥的(de)凈(jing)進(jin)口(kou)量非常(chang)有限,但(dan)從10多年的(de)發展變化看,我國大(da)宗農產品進(jin)入(ru)凈(jing)進(jin)口(kou)階段的(de)趨勢十分明顯。
數據(ju)顯示,2012年谷物凈(jing)進(jin)口(kou)(kou)1316.9萬(wan)(wan)噸(dun),小麥、玉(yu)米(mi)、大米(mi)凈(jing)進(jin)口(kou)(kou)量分(fen)別(bie)達到341.5萬(wan)(wan)噸(dun)、515.3萬(wan)(wan)噸(dun)和208.8萬(wan)(wan)噸(dun);食糖和棉花(hua)進(jin)口(kou)(kou)量分(fen)別(bie)達到374.7萬(wan)(wan)噸(dun)和541.3萬(wan)(wan)噸(dun),再(zai)創新高。另據(ju)商務部本周發布的數據(ju),6月進(jin)口(kou)(kou)大豆預(yu)報到港832.28萬(wan)(wan)噸(dun),創月度最高水(shui)平(ping)。
此外(wai),肉類產品進(jin)口增長同樣迅速。其(qi)中豬肉從2008年(nian)由(you)凈出(chu)口轉為凈進(jin)口,且進(jin)口量迅速增長;羊肉凈進(jin)口趨勢不斷強化,凈進(jin)口量由(you)2007年(nian)的(de)2.4萬(wan)噸持續增長到2012年(nian)的(de)11.9萬(wan)噸。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大米進口量持續處于高位,1至4月稻谷和大米進口100萬噸,同比增83.6%。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介紹說,中國現在已經是最大的稻谷進口國,自然年度進口量達到400萬至500萬噸。大米進口的絕對量不大,但對南方局部市場的沖擊很大,湖南、江西的大米企業遭受嚴重沖擊。
“在國內外價差擴大又缺乏關稅保護的情況下,想不進口都不可能。”農業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主任倪洪興表示,大宗農產品凈進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需求增長的驅動,而國內外價差擴大是農產品進口增加的直接動力。當前,有不少農產品進口不是因為國內短缺,而是因為內外價差,造成國內積壓與進口增加并存的現象。
記者不久前在湖南常德采訪時,一位米廠老板介紹說,來自越南、巴基斯坦、緬甸的進口米價格是每百斤172元,而常德當地的米價是每百斤180至190元,不少企業甚至在本地大米中摻兌20%的進口米。
對于國內外棉花的“高價差”,眾多棉紡織企業同樣感到經營困難。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朱北娜說,目前國內棉花價格每噸超過19000元,比進口棉花高4000至5000元,去年價差更是達到每噸6000元。在這種情況下,棉紡織企業沒有競爭力,成品沒辦法消化。
面對低價進口農產品的不斷沖擊,中國實施的關稅水平難以發揮“門檻”保護作用,而且關稅保護的政策空間已經非常有限。據了解,目前世界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為62%,最高關稅水平甚至能達到1000%以上,而中國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為15.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盡管中國對小麥、玉米、大米、食糖、棉花、羊毛等重要農產品實行關稅配額管理,配額外關稅最高也只有65%。
“我國農產品進口增勢強勁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缺乏足夠的關稅等政策手段來進行有效調控。”倪洪興認為,中國農業生產規模小、成本高,國內外價差擴大是必然趨勢,但越開放越需要關稅保護。以大豆為例,當前國內大豆產業面臨的困境,嚴格意義上講不是進口本身造成的,而是缺乏必要的關稅保護和進口調控政策造成的。大豆的關稅水平只有3%,而且不能使用特殊保障機制,這使得大豆進口幾乎沒有調控。
下一個令人擔憂的將是玉米。倪洪興預計,受勞動力成本和物資成本推動,如果國內玉米最低收購價每年上漲10%,而玉米的配額外關稅只有65%,再過五六年就難以擋住玉米的配額外進口。
業內(nei)人士擔憂,大宗農(nong)(nong)產品(pin)凈(jing)進口量增加(jia),一方面對國內(nei)產業形成了抑(yi)制,導致產業發(fa)展(zhan)缺乏必(bi)要的(de)激勵(li)和動力,另一方面給農(nong)(nong)產品(pin)長期(qi)供(gong)給安(an)全帶來潛在風險。盡管(guan)國家(jia)不斷提高糧(liang)食等農(nong)(nong)產品(pin)最低收購(gou)價(jia)(jia)格(ge),但政策支持(chi)效(xiao)應很大程度上被低價(jia)(jia)進口農(nong)(nong)產品(pin)消(xiao)解。
倪洪(hong)興(xing)認為,從資源配置看,大豆等個別產(chan)品(pin)受(shou)到沖擊可(ke)以(yi)通過調整結構(gou)、騰(teng)出更多資源用于(yu)糧食生(sheng)產(chan)來降(jiang)低其實質影響(xiang)。但在大宗農(nong)(nong)產(chan)品(pin)凈進(jin)口(kou)(kou)范(fan)圍(wei)擴大、凈進(jin)口(kou)(kou)量(liang)增(zeng)加的(de)背景下,農(nong)(nong)業(ye)結構(gou)調整余地有限(xian),進(jin)口(kou)(kou)對農(nong)(nong)產(chan)品(pin)價格的(de)抑制和打壓范(fan)圍(wei)廣泛,這將給我(wo)國農(nong)(nong)業(ye)產(chan)業(ye)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de)挑戰(z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