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際資源壟斷風潮加劇,雖然并購后的行業格局有待進一步整合,但是資源優勢、需求旺盛、壟斷程度高,決定了其定價權不容質疑。與此同時,行業內對于建立鉀肥儲備長效機制的呼聲再現。
自2002年以來,國際礦業市場開始出現整合大潮,其整合的廣度和力度逐步加大,特別是2006年以來,世界范圍內礦業巨頭之間的相互并購愈演愈烈,無論是規模、資金還是并購價格,都前所未有。國際礦業巨頭之間的相互并購,必將導致資源礦產資源控制集中度的提高,由此引發資源壟斷定價體系的逐漸形成。
鉀肥并購也加入了壟斷集中的潮流。日前俄羅斯鉀肥公司烏拉爾鉀肥公司(Uralkali)和歇爾維尼特鉀肥公司(Silvinit)合并,成為全球鉀肥產能第二大公司,加劇了全球鉀肥市場集中度。與此同時,必和必拓收購加拿大鉀肥公司生產商“薩鉀”(Potash Corp)被擱置后,國際礦業巨頭力拓(Rio Tinto)等國際采礦商意欲收購烏拉爾鉀肥公司。
壟斷資源的一個突出特征,是壟斷者在市場上能夠隨意調整價格與產量。目前,世界鉀資源探明的儲量約為180億噸K2O,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德國等四國占80%以上;世界每年3600萬噸(K2O)的鉀肥總產量,80%由Canpotex和BPC公司等少數集團控制。這些數據,足以說明全球鉀鹽、鉀肥屬于高度壟斷資源。如今,世界范圍的并購更加劇了資源壟斷程度。國際礦業巨頭蓄積了強大的壟斷優勢,對下游終端市場的掌控能力逐步提升,對于中國這些需求量較大的下游采購商來說,資源形勢非常嚴峻。
中國鉀肥需求是談判的籌碼和受制于人的“雙刃劍”,中國正經受一種考驗。近幾年,在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的統一組織協調下,特別是中農、中化等參與企業監守聯合談判機制,使中外雙方取得了共識乃至共贏的良好成果。中國鉀肥進口談判與國內鉀肥生產逐漸形成默契,在談判上取得成果。但是,面對資源的進一步壟斷加劇,如何提升博弈能力的問題再一次擺在中國面前。資源的進一步壟斷,迫使中國整體鉀肥戰略盡快調整,特別是國內生產、境外開發、資源進口的三方統一格局需要統籌規劃,割裂運作無疑將提升中國的實施成本。
對于國際資源,中國的關鍵則在于“控源”。日前,行業內對于建立儲備長效機制的呼聲再現。長期來看,在肯定談判機制的基礎上,中國還需要多方協同一致,統籌規劃,特別是完善內部協調機制方面,還需要統一思路,增強協同能力。此外,在加快“走出國門”步伐的同時,應當加大尋找新的資源渠道。